Search

《 世紀八通關,穿越史詩的百里路 》

2019年2月,我與五位夥伴沿著八通關古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《 世紀八通關,穿越史詩的百里路 》

2019年2月,我與五位夥伴沿著八通關古道,以8天的時間從東埔走出玉里,並一圓拜訪太魯那斯駐在所遺蹟的夢。這個故事寫了很久,好像永遠不會完結似的,也讓我每每誤以為,告別那條有一則則史詩陪走的林蔭坦途,只是昨天的事而已。原來,我們已經這麼久沒見了,也謝謝願意看我慢慢梳理回憶的大家。

1921年1月22日,八通關古道全線竣工,象徵國家勢力正式根植中央山脈,帶來了警察與大砲,也帶走了三百年來以此為家的布農族人。從1875年清國總兵吳光亮率兵闢建清代八通關古道、日人森丑之助多次造訪拉庫拉庫溪域,和太魯那斯頭目成為生死之交後,這片山林與居住其間的靈魂們,終於再也無法置身帝國文明度外,一點一滴與山外的世界融為一體。有的人,是為追求家族發展而離去;還有人,是以鮮血與生命為代價和土地訣別;更多的人,則是默默含淚與祖先道別。

那是一片承載著無數記憶,交織各種語言的美麗山林;而今年,2021年,正是八通關越嶺道,或者「八通關古道」,全線竣工的100週年。雖然這片土地的故事線遠早於這條後來的路,然而,走在這首條由國家公園全力貫通、重新搭起十數座吊橋、執行過無數調查的道路上,你能在每一個角落感受到這座島嶼的活力、萬物的呼吸、古今的遞嬗,並聆聽默默注視一切、包容生命的大山,對你呢喃這三百年來的文明詩篇。

走過台灣的大小山林,見識過山能以永無止境的華麗姿態,展現連數位媒介都無以重現的絕美後,我才逐漸感受到那藏在古道駁坎縫隙之中、深埋落葉之下的隱晦之美。這種美,在視覺上或許沒有如奇異天象或簡約整齊的高山,具有那種震撼心神的張力,但就像一瓶包裝已斑駁的陳年美酒,開瓶後將綻放那經歷歲月所釀出的甘醇芬芳,懂的越多,品味的越深刻。

用眼睛享樂、以雙腳讀史,走過那趟完整的八通關古道,在我的登山生涯中並不算什麼大事紀,但卻餘韻深長的,讓我回味至今。甚至太魯那斯駐在所倒木已經被移除了暫時得救、多美麗傾頹的駁坎被族人重新修好了,我依然覺得一切仍是那樣的熟悉,彷彿有條隱形的線,聯繫著我與那條踢到厭世的漫漫長路。或許,這就是透過土地傳承文化的感覺吧,唯有深刻的經歷過,才能在靈魂中印上什麼;要剝奪一個族群文化最有效的方式,就是剝奪他們的土地、改造他們的生活。「讓他們成為文明人」,每一個來到福爾摩沙的帝國都這麼說著,但又有誰的文明,比原住民的文明更適合這座島嶼呢?

當公視的《斯卡羅》掀起台灣人關注土地故事的熱潮後,可以預見這股力量將喚醒眾人對於台灣的認同,並探索屬於臺灣的記憶、更有意願觸碰這裡數百年來綿延不絕、卻也奄奄一息的古老記憶。台灣的史詩可多了,八通關這條百歲古道,就可以和你講上八天七夜,是想深度認識台灣的人們,最應該走過的一條傳承之道;用自己的汗水與歡笑,在靈魂之中刻下屬於自己的百年山林,飲下那杯山與人所共釀,足以回味一生的甘美瓊露。

#八通關訪太魯那斯・完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